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4期




专论




中国乒乓球直板进攻型打法的历史、困境和进路——与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的学术对话

黄文文

摘要:中国式直板快攻打法作为国乒队的强势技术,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均对乒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寅生作为中国乒坛的权威领军人物,以直板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洞察困境弱点,展望未来。20世纪70年代,欧洲横板两面快攻结合弧圈球技术兴起,徐寅生首提“快、准、狠、变”加上一个“转”字,力推郗恩庭、郭跃华、 曹燕华等雄踞乒坛。随着欧洲新兴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强盛,国乒直板快攻面临失势的困境和考验。自直板快攻打法出现“直板横打”的创新技术,徐寅生积极倡导、鼓励并进行探索,先后涌现出不同类型和不同状态的技战术,极大地丰富了直板快攻的打法,并展示了进路和前景。就此,徐寅生提出了“保护、创新、发展、进取”的国乒直板发展思路。

关键词:直板快攻打法;欧洲横板技术;“直板横打”技战术创新变革




新探索




异质化的身体与空间:体育场所精神的人文释义与表达趋向

旸洁卓玛,王智慧

摘要:本文沿袭建筑现象学理论脉络,从大型体育建筑入手探究了体育场所精神的形成逻辑,同时从体育社会学视角聚焦于体育场所精神的人文内涵,以此将诺伯舒茨关于场所精神的理论解释推向具体化,并提出了本文关于体育场所精神的认识框架。(1)从体育情境中的身体出发,随着身体知觉边界不断向外部体育场馆再到城市扩展,个体最终在“人与人”“人与场馆”以及“场馆与城市”三重秩序中实现自身在体育空间中的定位,且三重空间分别对应着基于观与演的身体间性形成的知觉空间、人与体育场馆构成的物理空间,以及体育场馆在承继城市文脉中与城市形成的历史文化空间。(2)体育场馆凭借特定的装饰主题所呈现的场所特性具体包括场所功用特性与场所地理特性两种意涵,二者分别在文化维度的操持下实现体育场所特性的历时性更新和共时性延展。(3)在空间方向感与场所特性认同感的共同发展下,身处体育空间中的个体相应地通过场馆与地景结合,以及体育生活空间的营造实现身体层面的归属感获得,并在身体知觉空间的向内回归中找到安顿心灵的居所。

关键词:体育场所精神;空间秩序;体育空间;身体知觉;建筑现象学;体育建筑;城市文脉








《奥林匹克宪章》运动员国籍条款中的酌情裁量权研究

黄世席,李杰

摘要:作为运动员参赛国籍规则框架下的一部分,酌情裁量权条款具有效力最高性、完全自裁性、模糊性与灵活性几个性质。效力最高性依赖于国际体育组织自治与《奥林匹克宪章》最高地位的结合;完全自裁性体现在执行委员会的完全决定权,缺乏约束机制;模糊性表现为执行委员会的裁量标准不明确、裁量事项范围宽泛、裁量程序不清晰。鉴于酌情裁量权条款分别对运动员、国家、国际体育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需要对该条款加以反思与完善。在裁量标准方面,可以借鉴《国际滑雪比赛规则》第203.5.2中的最佳利益标准;在裁量事项范围方面,应坚持裁决须以运动员与所代表的国家之间的真实联系为原则;在裁量程序方面,需设立标准的裁量程序,在拒绝运动员申请时应告知理由并赋予其申诉权;在外部监督方面,应明确国际体育仲裁院上诉仲裁庭能够作为上诉机构为运动员提供救济途径。中国可以通过中国奥委会的建议权、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建议权来推动酌情裁量权条款的完善。此外,可以尝试在中国奥委会中设立运动员监察员部门来加强自身制度建设,降低因该条款的滥用而可能对中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奥林匹克宪章》;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运动员国籍;酌情裁量权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我国学校体育治理体系研究

郭锦扬,陈作松

摘要:学校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对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1949-2022年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出台的616个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政策文献量化的方法,基于政策目标特征、结构特征、工具特征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发现:学校体育治理体系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治理目标与国家在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具有紧密联系;学校体育治理体系表现出以教育部为主导、以权威政策为保障、以重点工作为抓手、以受众为导向的结构特征;学校体育政策工具的配置比重协调、选择切合工作内容、组合模式多元化。基于以上历史成绩和经验,提出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治理体系;特征演化;政策工具;高质量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体育形象建构与传播路径研究

史梦龙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齐足并驰的背景下,建构与传播中国体育形象,不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对以中国体育为载体,促进文化认同、群体凝聚、国际交流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体育在历时传承与共时发展中,具有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价值非凡等特征。中国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对其形象建构,不能仅仅围绕体育本身展开,而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主体能动性。因此在中国体育形象建构探讨中,除了历时的文化、情感积淀思考,还可围绕多主体互动展开。在人类文明新视域下的中国体育形象传播中,“情感”构成了相关传播中的关键词。其间,无论是情境化传播,还是渗透化传播,不仅是对快速发展的媒介技术的融合应用,对新时期人类情感需求的回应,而且是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建立更亲和交流及合作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中国体育形象;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记忆;认同;情感;共塑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

金超,汪键

摘要: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体现体育运动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独特价值,使体育不断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增添高品质内容。研究发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提出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能够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在明确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推进计划、治理方式和参与主体的前提下,明确三条路径:第一,坚持“一体化融合”的推进思路;第二,完善“矩阵化融合”的治理框架;第三,构建“集约化融合”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医融合;体卫融合;全民健康;群众体育





“武术文化研究”专题




抽象、意象、具象:武术技术原理的层次辨析

张华,温搏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整合武术技术原理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武术技术原理的抽象、意象、具象等三个层次,旨在助力人们对武术技术原理的整体把握,为武术技术的新时代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在抽象层面,攻防技击之“道”表征了武术技术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想指向、“阴阳平衡”的指导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具有主体性推动、统摄引领、“美美与共”等多元作用;在意象层面,攻防技击之“意”是指融合在武术技术之中的武术拳家们的主体情意、情感或意蕴,表现为武术拳种、流派的技术体系在不同的拳家、地域、领域之间分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具象层面,攻防技击之“法”是武术技术动作的基本规范,在“目标-行为-结果”动态过程中以“变”与“合”为需求前提,以“和谐共生”为平衡发展,以“生生”与“自由”为生命指向,本文以实现人与武术互构的重新表达与叙述为旨归。

关键词:武术技术;技术原理;攻防技击;文化哲理;主体意象;技术规范







基于《道德经》的柔力太极球运动行为释义

杨建营

摘要:柔力太极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研发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本文阐释了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经》中的思想智慧,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反者道之动”的主旨是“反其道而行之”,是道家高明的思维方式,柔力太极球运动主动迎球、欲进先退、上下相成、左右相照的运动方式正以此为思想根源;(2)“柔弱胜刚强”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体现,是道家独特辩证法的体现,这正是柔力太极球运动以柔化力、以柔克刚的运动行为的思想根源;(3)道家哲学以“无为”为方法论的总原则,其最终目的却是“有为”,即“无不为”,柔力太极球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接球引化都完全顺着球的运行趋势同向而行,继之根据人体运行趋势完成抛发,这种通过依道而行、顺势而为的运动方式来战胜对方的思想根源正是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无不为”;(4)道家哲学的起点是“无”,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最终还要回归于“无”,即“复归于无极”,这正是从事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无胜有”“空灵无我”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柔力太极球;哲学思想;运动行为







李小龙“志气、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意涵论绎

金玉柱,崔如杰,陈保学

摘要: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的传奇人物,其志气、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养成是他坚定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武术精神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资源。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李小龙志气、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意涵进行梳理与凝练。研究指出:李小龙“志气”的武术精神意涵,体现在形塑阳刚身体的志气、攀登武学巅峰的志气和传播中华功夫的志气;“骨气”的武术精神意涵,体现在坚强刚毅的爱国骨气、尚武自强的侠义骨气和正义暴力的民族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意涵,体现在无限超越的技术底气、以武入哲的功夫底气和武之大者的文化底气。李小龙志气、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蕴含着一种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当代中国培育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青少年,可以从李小龙的武术精神意涵中汲取智慧以作为培养国人血性人格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振奋人心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李小龙;中国功夫;武术精神;志气;骨气;底气;时代价值








突出技击性和趣味性:打破武术教育发展困境的两大关键

刘文武

摘要:如何破解武术教育发展难题是当前学术界的重要任务。在把握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实践探索和教育观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武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提出了突出技击性和趣味性是打破当前武术教育发展困境的两大关键的命题,并指出了武术教育突出技击性的途径:(1)改革武术专业技术教育“竞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打破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套路化”的思维定式;(3)提供与武术教育改革相配套的器材器具。武术教育突出趣味性的途径包括:(1)教学内容向“开放化”转变;(2)练习形式向“小组化”转变;(3)辅助手段向“丰富化”转变。

关键词:学校武术武术教育技击性趣味性




研究报告




老年体育活动中的互动仪式与社会关系——基于一个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田野考察

史科,王若光

摘要:老年阶段,个体往往会经历一个社会关系的转变过程。本研究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秉持互动仪式链理论聚焦情境、坚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观点,通过书写笔者所在业余足球俱乐部中几位“足球老人”体育参与时生成的互动仪式及其发展历程,来展现他们老年体育参与中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足球老人社会关系的生成是在互动仪式链的推动下实现的。这一过程既包括在俱乐部比赛中,足球老人们经过更改分组方式、合理运用规则、战术等,能动地塑造俱乐部的比赛仪式、成为“运动明星”,进而生成“一般老年群体”“俱乐部青老成员”维度认同与区隔的过程,也包括在俱乐部关系趋于稳定后,足球老人在教练班、青训课、体育课等生成性互动仪式的串联下,实现由足球爱好者向青训教练、“教师”转变,生成“生存社会”维度认同与区隔的过程。这些环节相互依托,共同促进足球老人的体育参与。对于老年体育而言,该过程中对体育项目进行的适老化改造、情境化手段的使用对提升老年人体育参与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年体育;足球俱乐部;互动仪式;社会关系







祖先崇拜与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价值认同研究——基于传统龙舟竞技仪式的分析

郭娟

摘要: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多元文化的同时继承好、发展好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成为我国在未来发展中所需关注的重点。鉴于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源远流长,结合祖先崇拜对其寻根溯源、进行价值剖析,不但对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继承,而且对结合文化推动国家治理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传统龙舟竞技的仪式性展演为例,对祖先崇拜与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价值认同进行了探讨,认为:祖先崇拜与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在历史发展中,因结构、精神等的契洽以及同一场域空间的共生,而实现了动态的本土融合,并生成了价值认同。伴随社会的发展,祖先崇拜与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价值认同不断得到强化,并表现在道德共识的建构与完善,以及人文情怀的解构与重构。面对变迁社会所带来的系列改变,祖先崇拜与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价值认同,也在情感皈依、治理升级与社会整合中实现了时代化再造。

关键词:道德;文化;情感;治理;归属;现代化









数字赋能高质量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研究

朱峰,张德利,尹维增,李诚刚

摘要:新时代数字赋能下的高质量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功能及内涵日益丰富,探讨相关服务供给路径,不但对社区治理,而且对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以及应对新时期社会解构与重构中所出现的系列挑战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改变是多维度的,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讨了数字赋能下高质量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认为:数字技术推动了整体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拓展、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多主体互动。伴随数字技术融合的加深,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除了关注均等化与全面化的整体发展,还可以结合社区特色进行差异化供给,以及在社区内部主体数据掌握及推演中进行动态完善。同时基于数字技术赋能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与持续性,在实践时,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坚守人本逻辑,还应强化老龄化趋势下的老年人关切,并在多维一体的服务供给中提升能力与创新内容。

关键词:空间;资源;主体;互动;公共性;持续性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表现影响的系统评价

苏玉莹,彭亮,刘嘉俊,张明

摘要:目的:通过循证依据综合定量评价单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肌肉力量和耐力影响效果,为体能训练新方法和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32月发表的相关RCT文献,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和Stata-SE 15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22篇,中文文献4篇。方法学质量评价发现较高质量(6-8分)的文献有24篇,高质量(9-10分)的文献有2篇。Meta分析显示,tDCS对肌肉力量(SMD=0.39, 95%CI=0.21~0.56, p0.05)提升达到小效应量,肌肉耐力水平(SMD=0.90, 95%CI=0.30~1.50, p0.05)提升达到大效应量。tDCS后下肢单关节肌肉力量(SMD=0.45, 95%CI=0.21~0.68, p0.05)提升显著优于上肢单关节肌肉力量(SMD=0.35, 95%CI=0.09~0.60, p0.05)的提升,选择2mA的刺激电流(SMD=0.43, p0.05)、20min的刺激时间(SMD=0.43, p0.05)、35cm2的电极片(SMD=0.45, p0.05)和M1区(SMD=0.38, p0.05)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最佳刺激方案。tDCS后对上肢单关节肌肉耐力(SMD=0.87, 95%CI=0.23~1.50, p0.05)提升效果显著,但tDCS对下肢单关节肌肉耐力(SMD=0.98, 95%CI=0.34~2.29, p0.05)提升没有影响。选择M1区(SMD=1.08, p0.05)、4mA的电流强度(SMD=2.48, p0.05)、20min的刺激时间(SMD=1.51, p0.05)和35cm2的电极片(SMD=1.41, p0.05)是提高耐力选择的最佳刺激方案。结论:单组tDCS对肌肉力量提高的效果较低,但对肌肉耐力提高的效果显著。tDCS可以作为一种科技助力的形式去提高运动表现,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探究tDCS对运动表现最优化的效益。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运动表现






往期回顾 

新文抢先看| 与徐寅生的学术对话——中国乒乓球直板进攻型打法的历史、困境和进路

新文抢先看|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体育形象建构与传播路径研究

运动是良医?——运动与健康寿命关系的认知进展及实践反思

本期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育产业化的演化脉络、演进表征与孕育机理——基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视角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体育与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